avatar


2.GBDT

这一章,我们的主题是一种集成学习算法的代表,GBDT,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,梯度提升决策树,也简称梯度提升树。
但在正式开始讨论GBDT之前,我们要讨论一下三种集成学习的方法。

还是那句话,在《经典机器学习及其Python实现:10.集成学习和随机森林》中,我们已经讨论过"集成学习"以及一种集成学习的方法的代表"随机森林",但当时我们的讨论的太浅显了。这一章,我们重新讨论。

集成学习方法

三种集成学习方法

集成学习是通过构建并组合多个基学习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算法,常见的集成学习方法有三种:

  1. Bagging:对训练集进行抽样,将抽样的结果用于训练基学习器。特点是并行,独立训练,各个基学习器之间互相不影响。
    代表是随机森林。
  2. Boosting:利用训练集训练出的模型,根据本次模型的预测结果,调整训练集,然后利用调整后的训练集训练下一个模型。特点是串行,需要首先有第一个模型。
    代表有Adaboost、GBDT、XGBoost、LightGBM。
  3. Stacking:Bagging和Boosting都有一个共同点,基学习器是同一类(不一定都是决策树,但都是同一类)。而Stacking中基学习器可以是不同的类别。

Stacking

例如,下图就是一种Stacking的结构。

graph LR lr{逻辑回归} svm{支持向量机} dt{决策树} 3rd{又一个基学习器} o(输出) lr -- w1 --> 3rd svm -- w2 --> 3rd dt -- w3 --> 3rd 3rd --> o
  • 不同的基学习器以不同的权重,输入到又一个基学习器中,然后输出。这个结构,非常的类似于神经网络。
  • Stacking至少要有两层,一层的不算Stacking。就像Stacking这个单词一样,堆叠。
  • 实际上也是一种多模型的融合方法。

关于Stacking,在本章的最后,我们会讨论GBDT+LR,这就是一种典型的Stacking方法。

并行与串行

Bagging和Boosting,除了对训练集的处理不一样,Boosting会去调整训练集,但Bagging不会。还有一个区别。
Bagging是并行,独立训练,基学习器之间互相不影响。基于这个特点,我们就可以多线程,甚至上集群了。
Boosting是串行的,但是在具体实现中,我们能让局部并行。比如,对于决策树的训练,我们有一个操作是选择最佳的分裂指标,这时候可并行。

Bagging

关于Bagging及其代表算法随机森林,我们在《经典机器学习及其Python实现:10.集成学习和随机森林》中已经讨论过了,这里不再赘述。
唯一需要补充的两点是:

  1. 除了用众数(投票)的方法,对于回归树,可以用求平均的方法。
  2. 随机森林的随机性体现在每颗树的训练样本是随机的,树中每个节点的分裂属性集合也是随机选择确定的。即随机性体现在随机选取子集和随机选取特征。

Boosting

上文,我们讨论了,Boosting是利用训练集训练出的模型,根据本次模型的预测结果,调整训练集,然后利用调整后的训练集训练下一个模型,而且是串行。
那么在这个过程中,主要涉及两个东西,加法模型和前向分步。

加法模型是指,强学习器由一系列弱学习器线性相加而成。组合形式如下:

FM(x;P)=m=1nβmh(x;am)F_M(x;P) = \sum_{m=1}^{n}\beta_mh(x;a_m)

  • h(x;am)h(x;a_m)是弱学习器。
  • ama_m是弱学习器学习到的最优参数。
  • βm\beta_m是弱学习器在强学习器中所占的比重。
  • PP是所有的ama_mβm\beta_m的组合。

前向分步是指,在训练过程中,下一轮迭代产生的分类器是在上一轮的基础上训练得来的。即

Fm(x)=Fm1(x)+βmhm(x;am)F_{m}(x) = F_{m-1}(x) + \beta_m h_m(x;a_m)

《深度学习初步及其Python实现》中,我们多次提到了前向计算。注意前向计算和前向分步不一样。前向计算中,传递的是输出值;前向分步中,传递的是模型。

Adaboost

接下来,我们讨论Boosting的一个代表,Adaboost,这个模型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。

Adaboost的原理

我们知道Boosting做的事情是调整训练集。
作为Boosting的代表Adaboost,其调整训练集的方法是在样本的权重上做文章,将关注点放在被错误分类的样本上,降低上一轮被正确分类的样本权值,提高被错误分类的样本权值。让模型在下一次要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分类正确的样本上。

Adaboost
如图所示:

  1. 首先对圆形和三角形进行分类,这时候左下角的圆被错误分类了。
  2. 提高左下角圆的权值,降低被正确分类的右下方三角形的权值,重新分类。这时候右上角的圆被错误分类了。
  3. 提高右上角圆的权值,降低被正确分类的样本权值,重新分类。
  4. 将上述三个分类器加起来,得到新的分类器。

Adaboost采用加权投票的方法,分类误差小的弱分类器权重大,而分类误差大的弱分类器权重小。
这也是与随机森林的一个区别,随机森林是"同股同权",Adaboost是"同股不同权"。

Adaboost的算法

假设输入训练数据为:

T={(x1,y1),(x2,y2),,(xN,yN)}T = \{(x_1,y_1),(x_2,y_2),\cdots,(x_N,y_N)\}

  • xiXx_i \in \bold{X},为实数空间。
  • yiYy_i \in \bold{Y},只有1-111两个取值。

第一步 初始化训练样本的权值。

D1=(w1,1,w1,2,,w1,i),w1,i=1N,i=1,2,,ND_1 = (w_{1,1},w_{1,2},\cdots,w_{1,i}),\quad w_{1,i} = \frac{1}{N},\quad i=1,2,\cdots,N

  • 其中w1,1w_{1,1}的第一个11代表第一个分类器,第二个11代表第一个样本。

第二步 循环MM次,得到所有的MM个弱分类器。
比如,现在我们拿到了m1m-1个弱分类器,现在我们来训练第mm个弱分类器。

1、使用具有权值分布DmD_m的训练数据集进行训练,得到弱分类器Gm(x)G_m(x)

  • 训练过程也是上一章的决策树构建过程。
  • DmD_m已经进行了加权,在m1m-1步时,分对的权值变大,分错的权值变小。

2、计算Gm(x)G_m(x)在训练数据集上的分类错误率:

em=i=1Nwm,iI(Gm(xi)yi)e_m = \sum_{i=1}^{N} w_{m,i} * I(G_m(x_i) \neq y_i)

  • I()I(\cdot)是指示函数,返回1100
  • 这个式子的含义是把分错的权重叠加。

3、计算Gm(x)G_m(x)在强分类器(整体)中所占的权重

αm=12log1emem\alpha_m = \frac{1}{2}\log\frac{1-e_m}{e_m}

  • 当弱分类器的误差率em0.5e_m \leq 0.5时,αm0\alpha_m \geq 0,并且αm\alpha_m随着eme_m的减小而增大,即分类误差率越小的基学习器在最终集成时占比越大。所以AdaBoost能够适应各个弱分类器的训练误差率,这也是它的名称中"适应性(Adaptive)"的由来。

4、更新数据集的权值分布。

Dm+1=(wm+1,1,wm+1,2,,wm+1,N)D_{m+1} = (w_{m+1,1},w_{m+1,2},\cdots,w_{m+1,N})

wm+1,i=wm,izmexp(αmyiGm(xi)),i=1,2,,10w_{m+1,i} = \frac{w_{m,i}}{z_m}\exp(-\alpha_m y_i G_m(x_i)),\quad i=1,2,\cdots,10

  • αm\alpha_mGm(x)G_m(x)在强分类器(整体)中所占的权重
  • yiy_i是真实值
  • Gm(xi)G_m(x_i)是预测值
  • yiy_i只有1-111两种取值。如果分类正确,则yiGm(xi)>0y_i G_m(x_i) > 0,反之yiGm(xi)<0y_i G_m(x_i) < 0。通过这种方法调整样本中的权值分布。
  • zmz_m是归一化因子,使样本概率分布的和为11
    zm=i=1Nwm,iexp(αmyiGm(xi))z_m = \sum_{i=1}^{N}w_{m,i}\exp(-\alpha_m y_i G_m(x_i))

第三步
最后我们得到了MM个基分类器,然后我们进行相加,构建分类器的线性组合。

F(x)=sign(f(x))=sign(i=1NαmGm(x))F(x) = sign(f(x)) = sign\bigg(\sum_{i=1}^{N}\alpha_m G_m(x) \bigg)

GBDT的原理

GBDT,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,梯度提升决策树。

GBDT是一种利用多棵回归树解决回归问题的方案,每一个基学习器都是回归树。虽然通过调整损失函数,也可以解决分类问题,但需要强调的是,即使用GBDT来解决分类问题了,其基学习器依旧是回归树。

那么,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,为什么GBDT要用回归树去解决分类问题?
这是因为只能用回归树。
为什么只能用回归树?
因为我们想用回归问题的损失函数,均方误差。
为什么想用均方误差呢?
这个我们很快就会讨论。

GBDT还有一个特点,通过全部样本迭代生成多棵回归树。
那么,这时候又有问题了,基学习器必须得有所不同吧。随机森林是每次随机有放回抽样,以此来实现不同的基学习器;Adaboost是加大被错误分类的样本的权重,以此来实现不同的基学习器。那么,GBDT呢?GBDT是在样本的yy上做文章,修改样本的yy。让每一轮的决策树学习上一轮决策树没有学到的残差。

刚刚我们说,用回归树的目的是想用均方误差,现在就讨论。
首先,什么是均方误差。这个我们讨论太多遍了,而且我们知道,更多的时候,我们用的是非标的均方误差。

12(yf(x))2\frac{1}{2} \sum (y - f(x))^2

  • 为了便于计算,不乘以1N\frac{1}{N},而是乘以12\frac{1}{2}。这就是非标的均方误差。

对于单个样本就是

12(yif(xi))2\frac{1}{2}(y_i - f(x_i))^2

现在,我们对函数求负梯度(梯度提升)就是:

L(yi,f(xi))f(xi)=yif(xi)-\frac{\partial L(y_i,f(x_i))}{\partial f(x_i)} = y_i - f(x_i)

  • f(xi)f(x_i)是我们的决策树,在上一章的开篇,我们就讨论了,决策树不可导。
    所以,这里我们只能把f(xi)f(x_i)看成一个自变量。

然后,现在有一个非常巧的事情,yif(xi)y_i - f(x_i)就等于残差。所以,我们就知道负梯度了。

GBDT的算法

输入:训练数据集{(x1,y1),(x2,y2),,(xN,yN)}\{(x_1,y_1),(x_2,y_2),\cdots,(x_N,y_N)\}yi{+1,1}y_i \in \{+1,-1\}
输出:回归树FT(x)F_T(x)

初始化:f0(x)=arg minh0i=1NL(yi,h0(x))f_0(x) = \argmin_{h_0} \sum_{i=1}^{N} L(y_i,h_0(x))
对于需要生成MM颗基学习器,有m=1,2,,Mm=1,2,\cdots,M
  计算负梯度y~i=[L(yi,F(xi))F(xi)]F(x)=Fm1(x),i=1,2,,N\tilde{y}_i = - \bigg[\frac{\partial L(y_i,F(x_i))}{\partial F(x_i)}\bigg]_{F(x) = F_{m-1}(x)},\quad i = 1,2,\cdots,N这里的负梯度也就是残差。
  拟合残差,得到当前最好的基学习器。ωm=arg minωmi=1N(y~iht(x;ωm))2\omega_m=\argmin_{\omega_m} \sum_{i=1}^{N}(\tilde{y}_i - h_t(x;\omega_m))^2。(y~i\tilde{y}_i是真实值。)
  计算基学习器的权重。αm=arg minαmi=1NL(yi,fm1(xi))+αmhm(x;ωm)\alpha_m=\argmin_{\alpha_m}\sum_{i=1}^{N}L(y_i,f_{m-1}(x_i))+\alpha_{m}h_m(x;\omega_m)
  更新Fm(x)=Fm1(x)+αmhm(x;ωm)F_m(x)=F_{m-1}(x) + \alpha_m h_m(x;\omega_m)

提起GBDT,让我想起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,长达400年的科学家们的接力。每一位科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再往前进步一点。就像每一颗决策树,在之前决策树的基础上,再进步一点。

GBDT解决分类问题

在上文我们讨论了,GBDT是一种利用多棵回归树解决回归问题的方案,每一颗回归树就是一个基学习器。
而且,我们说了通过调整损失函数,也可以解决分类问题。现在,我们就来讨论,如何用GBDT解决分类问题。

二分类

原本是解决回归问题的模型,经过简单的改造后,就成了可以解决二分类问题的模型。这个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。
逻辑回归是在线性回归的外面套了一层Sigmoid函数,并把损失函数改成了交叉熵损失。
现在,我们照葫芦画瓢。

Sigmoid的函数形式是

sigmoid(x)=11+exsigmoid(x) = \frac{1}{1 + e^{-x}}

那么,在原本的GBDT的外面套一层Sigmoid就是

P(y=1x)=11+em=1Mhm(x)P(y=1|x) = \frac{1}{1 + e^{-\sum_{m=1}^{M}h_m(x)}}

  • P(y=1x)P(y=1|x)表示为11的概率
  • hm(x)h_m(x)是决策树

交叉熵是

H(pq)=ipilog2qiH(\bold{p}||\bold{q}) = - \sum_i p_i \log_2 q_i

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是

Loss(y^i)=yilogy^i(1yi)log(1y^i)Loss(\hat{y}_i) = - y_i \log \hat{y}_i - (1 - y_i)\log (1 - \hat{y}_i)

  • y^i\hat{y}_i是预测值

那么,对于GBDT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就是

Loss(F(x))=yilog(1+eF(xi))+(1yi)[F(xi)+log(1+eF(xi))]Loss(F(x)) = y_i \log(1 + e^{-F(x_i)}) + (1 - y_i)[F(x_i) + \log(1 + e^{-F(x_i)})]

  • F(x)=m=1Mhm(x)F(x) = \sum_{m=1}^{M}h_m(x)

与解决回归问题一样,我们求负梯度,则有:

Loss(F(x))F(x)xi,yi=yi11+eF(xi)=yiy^i\begin{aligned} -\frac{\partial Loss(F(x))}{\partial F(x)}\bigg|_{x_i,y_i} & = y_i - \frac{1}{1 + e^{-F(x_i)}} \\ & = y_i - \hat{y}_i \end{aligned}

yiy^iy_i - \hat{y}_i是什么?这个我们在讨论GBDT解决回归问题的时候见过,是残差。在这里就是真实标签与预测概率的差。

所以呢,就有了下面的GBDT解决二分类的算法:

初始化:
  F0(x)=h0(x)=logp11p1F_0(x) = h_0(x) = \log\frac{p_1}{1-p_1},其中p1p_1是训练样本中y=1y=1的比例,即用先验信息来初始化。
对于需要生成MM颗基学习器,有m=1,2,,Mm=1,2,\cdots,M
  计算负梯度y~i\tilde{y}_i,在这里就是残差。y~i=y^iyi\tilde{y}_i = \hat{y}_i - y_iy^i=11+eFm1(xi)\hat{y}_i = \frac{1}{1 + e^{-F_{m-1}(x_i)}}
  拟合残差,得到当前最好的基学习器。ωm=arg minωmi=1N(y~ihm(x;ωm))2\omega_m=\argmin_{\omega_m} \sum_{i=1}^{N}(\tilde{y}_i - h_m(x;\omega_m))^2。(y~i\tilde{y}_i是真实值。)
  计算基学习器的权重。αm=arg minαmi=1NL(yi,fm1(xi))+αmhm(x;ωm)\alpha_m=\argmin_{\alpha_m}\sum_{i=1}^{N}L(y_i,f_{m-1}(x_i))+\alpha_{m}h_m(x;\omega_m)
  更新Fm(x)=Fm1(x)+αmhm(x;ωm)F_m(x)=F_{m-1}(x) + \alpha_m h_m(x;\omega_m)

因为损失函数不一样,所以负梯度不一样。另外,因为是分类问题,所以初始化方法不一样。除了这两点,并没有其他区别。

多分类问题

多分类问题,不过是原本套一层Sigmoid的,现在改成套一层Softmax。另外,有几个类别,我们就需要几个GBDT。即

P(y=1x)=eF1(x)i=1keFi(x)P(y=2x)=eF2(x)i=1keFi(x)P(y=kx)=eFk(x)i=1keFi(x)\begin{aligned} P(y=1|x) & = \frac{e^{F_1(x)}}{\sum_{i=1}^{k}e^{F_i(x)}} \\ P(y=2|x) & = \frac{e^{F_2(x)}}{\sum_{i=1}^{k}e^{F_i(x)}} \\ & \cdots \\ P(y=k|x) & = \frac{e^{F_k(x)}}{\sum_{i=1}^{k}e^{F_i(x)}} \\ \end{aligned}

损失函数为:

Loss(Fi(x))=i=1kyilogeFi(x)j=1keFj(x)Loss(F_i(x)) = - \sum_{i=1}^{k} y_i \log \frac{e^{F_i(x)}}{\sum_{j=1}^k e^{F_j(x)}}

  • yiy_i是样本标签做one-hot编码之后的值。所以在kkyy中,有且只有一个为11,其余都是00

求负梯度,则有:

Loss(Fq)Fq=yqeFq(x)j=1keFj(x)=yqy^q\begin{aligned} -\frac{\partial Loss(F_q)}{\partial F_q} & = y_q - \frac{e^{F_q(x)}}{\sum_{j=1}^{k}e^{F_j(x)}} \\ & = y_q - \hat{y}_q \end{aligned}

后续内容略,与二分类非常相似。

GBDT和随机森林的区别

  1. 集成学习方法:GBDT是Boosting方法,随机森林是Bagging方法。
  2. GBDT不断的降低模型的偏差,随机森林不断降低模型的方差。
  3. GBDT每次使用全部样本,随机森林则是随机有放回的抽样。
  4. GBDT是加权融合,随机森林是多棵树进行多数表决(回归问题是取平均)。
  5. GBDT对异常值比较敏感,随机森林对异常值不敏感。
  6. GBDT容易过拟合,随机森林不容易过拟合。

GBDT+LR

GBDT+LR的原理

GBDT和LR结合后,在一个领域有重要应用,计算广告。
具体大家可以参考论文《Practical Lessons from Predicting Clicks on Ads at Facebook》

现在,我们讨论这个模型。结构如下图:

GBDT+LR

我们知道,LR,逻辑回归,其实本质上是一个线性回归,其优点是速度快,缺点是处理非线性的数据效果不好。对此,我们有一个办法是数据升维。比如我们有两个维度X1X_1X2X_2,然后我们人为的创造新的维度X1X2X_1 * X_2X12X_1^2X22X_2^2等等。这个也叫做特征组合(特征衍生),现在,我们把这项操作交给GBDT来做。

就如上面的图,一个样本在进入Tree1后,会不断的进行if-else的判断,最后落在一个叶子节点上,而叶子的含义其实也就是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组合;然后这个样本再进入Tree2,同样,也会落在某一个叶子节点上,也是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组合。
然后我们把所有树的叶子节点拼接起来,再进行One-Hot编码。这样就完成了特征的组合。

比如:
One-Hot

剩下的事情,就交给LR了。

GBDT+LR的实现

接下来,我们看看如何实现GBDT+LR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94
95
96
97
98
99
100
101
102
103
104
105
106
107
108
109
110
111
112
113
114
115
116
117
118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klearn.ensemble import 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
from sklearn.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
from sklearn.metrics import roc_auc_score
from sklearn.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from sklearn.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


class GradientBoostingWithLR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gbdt_model = None
self.lr_model = None
self.gbdt_encoder = None
self.X_train_leafs = None
self.X_test_leafs = None
self.X_trans = None

def gbdt_train(self, X_train, y_train):
"""
只训练GBDT模型
:param X_train:
:param y_train:
:return:
"""
gbdt_model = 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(n_estimators=10, max_depth=6, verbose=0, max_features=0.5)
# 训练学习
gbdt_model.fit(X_train, y_train)
return gbdt_model

def lr_train(self, X_train, y_train):
"""
只训练逻辑回归模型
:param X_train:
:param y_train:
:return:
"""
lr_model = LogisticRegression()
# 预测及AUC评测
lr_model.fit(X_train, y_train)
return lr_model

def gbdt_lr_train(self, X_train, y_train):
"""
训练gbdt+lr
:param X_train:
:param y_train:
:return:
"""
# 训练GBDT模型
self.gbdt_model = self.gbdt_train(X_train, y_train)

# 使用GBDT的apply方法对原有特征进行编码
self.X_train_leafs = self.gbdt_model.apply(X_train)[:, :, 0]

# 对特征进行ont-hot编码
self.gbdt_encoder = OneHotEncoder(sparse=False)
self.X_trans = self.gbdt_encoder.fit_transform(self.X_train_leafs)

# 采用LR进行训练
self.lr_model = self.lr_train(self.X_trans, y_train)
return self.lr_model

def gbdt_lr_pred(self, model, X_test, y_test):
"""
预测及AUC评估
:param model:
:param X_test:
:param y_test:
:return:
"""
self.X_test_leafs = self.gbdt_model.apply(X_test)[:, :, 0]

(train_rows, cols) = self.X_train_leafs.shape
X_trans_all = self.gbdt_encoder.fit_transform(np.concatenate((self.X_train_leafs, self.X_test_leafs), axis=0))

y_pred = model.predict_proba(X_trans_all[train_rows:])[:, 1]
auc_score = roc_auc_score(y_test, y_pred)
print('GBDT+LR AUC score: %.5f' % auc_score)
return auc_score

def model_assessment(self, model, X_test, y_test, model_name="GBDT"):
"""
模型评估
:param model:
:param X_test:
:param y_test:
:param model_name:
:return:
"""
y_pred = model.predict_proba(X_test)[:, 1]
auc_score = roc_auc_score(y_test, y_pred)
print("%s AUC score: %.5f" % (model_name, auc_score))
return auc_score


def load_data():
"""
调用sklearn的iris数据集,将多类数据构造成2分类数据,同时切分训练测试数据集
"""
iris_data = load_iris()
X = iris_data['data']
# 二分类,只有target为1的是true,其他都是0。
y = iris_data['target'] == 1

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train_test_split(X, y, test_size=0.4, random_state=0)
return 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
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load_data()

gblr = GradientBoostingWithLR()
gbdt_lr_model = gblr.gbdt_lr_train(X_train, y_train)
# 单独评估GBDT分类器
gblr.model_assessment(gblr.gbdt_model, X_test, y_test)
# 评估GBDT作为编码器+LR作为分类器
gblr.gbdt_lr_pred(gbdt_lr_model, X_test, y_test)

运行结果:

1
2
GBDT AUC score: 0.98355
GBDT+LR AUC score: 0.99412
文章作者: Kaka Wan Yifan
文章链接: https://kakawanyifan.com/10702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版权为文章作者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,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摘编或复制。

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