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vatar


4.时序差分

时序差分简介

时序差分(Temporal Difference,TD),也有资料称其为时间差分。
我们先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讨论时序差分。

现在,我们开车从"上海"去"南昌",然后我们打开导航软件,预估时间是88个小时,在这个过程中,存在一个神经网络模型Q(s,d;ω)Q(s,d;\omega),其中ss是状态,在这里就是"上海",dd是动作,在这里就是"去南昌",ω\omega就是模型的参数。神经网络模型Q(s,d;ω)Q(s,d;\omega)的输出就是模型估计的值,在这里q=Q(s,d;ω)=8q = Q(s,d;\omega) = 8。然后我们真实的去开了一次,这时候就有了一个真实值,比如y=7y=7
所以,其损失函数是:

L(ω)=12(qy)2L(\omega) = \frac{1}{2}(q - y)^2

梯度是:

Lω=(qy)Q(s,d;ω)ω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\omega} = (q - y)\frac{\partial Q(s,d;\omega)}{\omega}

梯度下降是:

ωωαLω\omega \leftarrow \omega - \alpha \frac{\partial L}{\partial \omega}

  • α\alpha是学习率

我们的导航软件可以根据这种方法来更新预估时间,最后得到更准确的预估时间。

那么,假如我们现在到了"杭州",耗费的时间是33。这时候我们准备换一个导航软件,所以上一个导航软件只收集到了我们从"上海"到"杭州"所耗费的时间33个小时,那么这个数据有价值吗?
也有价值。
模型再估计一下从"杭州"到"南昌"所需要的时间,比如模型估计从"杭州"到"南昌"需要4.54.5小时,那么从"上海"到"南昌"的估计时间就是7.57.5小时。
现在提一个问题:在上文中,模型一共做了两次估计,一次是直接估计"上海"到"南昌"所需要的时间,一次是基于"上海"到"杭州"的实际时间,在这个基础上估计"上海"到"南昌"所需要的时间,哪个估计更可靠?
当然是第二次的估计,因为第二次的估计含有真实成分在其中。
那么,我们也可以用第二次的估计近似看成"真实值",来更新我们的模型。
第二次的估计,也被称为TD目标(TD Target)

所以,我们有如下的式子

T上海南昌T上海杭州+T杭州南昌T_{\text{上海}\rightarrow\text{南昌}} \approx \bold{T_{\text{上海}\rightarrow\text{杭州}}} + T_{\text{杭州}\rightarrow\text{南昌}}

  • T上海杭州\bold{T_{\text{上海}\rightarrow\text{杭州}}}是真实值

然后,我们再把我们刚刚的模型Q(s,d;ω)Q(s,d;\omega)代入上式,则有

Q(st,at;ω)rt+Q(st+1,at+1;ω)Q(s_t,a_t;\omega) \approx r_t + Q(s_{t+1},a_{t+1};\omega)

  • rtr_t是真实观测值

时序差分应用

继续看上面的例子,我们再来梳理一遍。
如果顺利的话,导航软件能成功的收集到我们从"上海"到"南昌"所耗费的时间,那么每收集到一条从"上海"到"南昌"所耗费的时间,导航软件就对预估时间更新一次。更新方法如下:

VV+α(GV)V \leftarrow V + \alpha(G - V)

  • VV是导航软件的预估时间
  • GG是导航软件收集到的时间
  • α\alpha是学习率

这个是不是和上一章的蒙特卡洛非常相似?
我们把耗费的时间换成状态价值,则有:

V(st)V(st)+α(GtV(st))V(s_t) \leftarrow V(s_t) + \alpha(G_t - V(s_t))

用图表示如下:
蒙特卡洛

可是,如果不顺利呢?不顺利的话,导航软件只能收集到我们从"上海"到"杭州"所耗费的时间,那么这时候怎么更新预估时间呢?

VV+α(H+VV)V \leftarrow V + \alpha(H + V' - V)

  • VV是从"上海"到"南昌"的时间
  • HH是从"上海"到"杭州"的时间
  • VV'是从"杭州"到"南昌"的预估时间
  • α\alpha是学习率

同样,我们把耗费的时间换成状态价值,则有:

V(st)V(st)+α(rt+1+γV(st+1)V(st))V(s_t) \leftarrow V(s_t) + \alpha(r_{t+1} + \gamma V(s_{t+1}) - V(s_t))

用图表示如下:
时序差分

除了这两种方法,在第二章我们还讨论了"动态规划",更新方法如下:

V(st)Eπ[rt+1+γV(st+1)]V(s_t) \leftarrow \mathbb{E}_{\pi}[r_{t+1} + \gamma V(s_{t+1})]

用图表示如下:
动态规划

SARSA:在线策略时序差分方法

所以呢,我们现在又有了一种评估策略的方法,时序差分。现在,我们把时序差分应用到强化学习中。
同时,时序差分方法,只是一种评估策略的方法,我们依旧要依赖的策略迭代这个框架,策略评估和策略改进交替进行,直至得到最优解。

题外话,其实不仅是是动态规划、蒙特卡洛和这一章的时序差分,我们的整个强化学习,甚至包括我们之前深度学习,都蕴含着迭代的思想在其中,我们把迭代的过程称之为学习的过程。我在一本描写费马大定理的四百年的证明过程的书中,看到这么一段。
欧拉

当时,我的第一感受是,欧拉没有把故事讲好啊,他那时候应该说这是"人工智能"。但,或许又是那时候,没人需要人工智能这个故事把。

SARSA的过程

回到主题。
SARSA是一种在线策略方法。
在线策略是指产生数据的策略与要评估改进的策略是同一个策略。其基本思想是遵循一个已有策略进行采样,根据样本数据中的回报更新值函数。或者遵循该策略采取动作,根据动作得到的回报更新值函数。最后根据更新的值函数来优化这个已有的策略,以得到更优的策略。由于要优化改进的策略就是当前遵循的策略,所以此方法被称为在线策略。

SARSA的名字,来自于我们之前讨论的轨迹,在当前状态SS下,我们基于一个已有的策略,采取动作AA,得到回报RR,然后进入到下一个状态SS',我们再做出动作AA',连起来就是SARSA。(所以呢,我个人观点,有些资料把SARSA写成Sarsa,是不合适的。)

那么,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时序差分方法了,我们用动作价值Q(st+1,at+1)Q(s_{t+1},a_{t+1})来更新动作价值Q(st,at)Q(s_t,a_t)

Q(st,at)Q(st,at)+α(r+γQ(st+1,at+1)Q(st,at))Q(s_t,a_t) \leftarrow Q(s_t,a_t) + \alpha(r + \gamma Q(s_{t+1},a_{t+1}) - Q(s_t,a_t))

SARSA的更新方法就是这么一个更新方法,在具体实现方面,我们可以再利用我们上一章讨论的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。

具体算法流程如

SARSA算法
输入
  环境
输出
  最优动作价值估计Q(s,a),sS,aA(s)Q(s,a),s \in \mathcal{S},a \in \mathcal{A}(s)
参数
  学习率α\alpha
  折扣因子γ\gamma
初始化
  动作价值估计Q(s,a)任意值,sS,aAQ(s,a) \leftarrow \text{任意值},s \in \mathcal{S},a \in \mathcal{A}。如果有终止状态,令Q(s终止,a)0,aAQ(s_{\text{终止}},a) \leftarrow 0,a \in \mathcal{A}
时序差分:(对每一条轨迹执行以下操作)
  初始化状态s0s_0
  根据动作价值估计QQ得到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,并以此采取动作a0a_0,得到第一个状态动作对(s0,a0)(s_0,a_0)
  对于t=0,1,2,,Tt=0,1,2,\cdots,T,依此执行以下操作,直到t=Tt=Tst=s终止s_t=s_{\text{终止}}
    采样,环境反馈执行动作ata_t所得到的回报rtr_t和状态st+1s_{t+1}
    基于st+1s_{t+1},同样通过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采取动作at+1a_{t+1},得到状态动作对st+1,at+1s_{t+1},a_{t+1}
    更新Q(st,at)Q(s_t,a_t)Q(st,at)Q(st,at)+α(rt+γQ(st+1,at+1)Q(st,at))Q(s_t,a_t) \leftarrow Q(s_t,a_t) + \alpha(r_t + \gamma Q(s_{t+1},a_{t+1}) - Q(s_t,a_t))
     * 其中rt+γQ(st+1,at+1r_t + \gamma Q(s_{t+1},a_{t+1})就是TD目标

SARSA的实现

接下来,我们实现SARSA算法,以调度系统为例。调度系统在我们生活中非常的常见,比如外卖配送调度,网约车调度等。这些系统都极其的庞大复杂,我们只能以一个非常简单的DEMO为例,Gym中的出租车调度。

该例子来自《强化学习:原理与Python实现(肖智清著)》这本书的第五章。

出租车调度问题描述

出租车地图

如图所示,是一个用5×5方格表示的地图,有4个出租车停靠点,分别是BGRY。在每个回合开始时,有一个乘客会随机出现在4个出租车停靠点中的一个,并想在任意一个出租车停靠点下车。出租车会随机出现在25个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。出租车需要通过移动自己的位置,到达乘客所在的位置,并将乘客接上车,然后移动到乘客想下车的位置,再让乘客下车。出租车只能在地图范围内上下左右移动一格,并且在有竖线阻拦地方不能横向移动。出租车完成一次任务可以得到20个奖励,每次试图移动得到-1个奖励,不合理地邀请乘客上车(例如目前车和乘客不在同一位置,或乘客已经上车)或让乘客下车(例如车不在目的地,或车上没有乘客)得到-10个奖励。希望调度出租车让总奖励的期望最大。

环境及其使用
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import numpy as np
np.random.seed(0)
import gym

env = gym.make('Taxi-v3')
env = env.unwrapped
env.seed(0)
print('观察空间 = {}'.format(env.observation_space))
print('动作空间 = {}'.format(env.action_space))
print('状态数量 = {}'.format(env.observation_space.n))
print('动作数量 = {}'.format(env.action_space.n))

运行结果:

1
2
3
4
观察空间 = Discrete(500)
动作空间 = Discrete(6)
状态数量 = 500
动作数量 = 6

然后,我们试着来操作一下。
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# 状态初始化
state = env.reset()
# state是[0,500)的数字,进行解码
taxirow, taxicol, passloc, destidx = env.unwrapped.decode(state)
print(taxirow, taxicol, passloc, destidx)
print('的士位置 = {}'.format((taxirow, taxicol)))
print('乘客位置 = {}'.format(env.unwrapped.locs[passloc]))
print('目标位置 = {}'.format(env.unwrapped.locs[destidx]))
env.render()

运行结果:

1
2
3
4
0 1 1 2
的士位置 = (0, 1)
乘客位置 = (0, 4)
目标位置 = (4, 0)

环境及其使用-1

解释一下,这个环境中的观测是一个范围为[0,500)[0,500)的int型数值,用env.decode()函数进行解码,得到长度为4的元组(tarrow,taxicab,passloc,destidx),其各元素含义如下:

  • taxirowtaxicol是取值为{0,1,2,3,4}的int型变量,表示当前出租车的位置。
  • passloc是取值为{0,1,2,3,4}的int型数值,表示乘客的位置,其中{0,1,2,3}表示乘客在"出租车停靠点表"中对应的位置等待,4表示乘客在车上。
  • destidx是取值为{0,1,2,3}的int型数值,表示目的地,目的地的位置同样由"出租车停靠点表"给出。
  • 乘客的位置、目地会用彩色字母显示、出租车的位置会高亮显示。
    • 如果乘客不在车上,乘客等待地点(位置)的字母会显示为蓝色、目的地所在的字母会显示为洋红色、出租车所在的位置会用黄色高亮
    • 如果乘客在车上,出租车所在的位置会用绿色高亮。

出租车停靠点表

passloc或destidx 字母 坐标
0 R (0,0)
1 G (0,4)
2 Y (4,0)
3 B (4,3)

再移动一下出租车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# 传入参数action
s = env.step(0)
print(s)
s = env.step(0)
print(s)
env.render()

运行结果:

1
2
(126, -1, False, {'prob': 1.0})
(226, -1, False, {'prob': 1.0})

环境及其使用-2
解释一下,其中env.step()传入动作,用{0,1,2,3,4,5}表示,具体含义参考"出租车动作表"。

出租车动作表

动作数值 含义 env.render()的提示 执行后的奖励
0 向下 South -1
1 向上 North -1
2 向右 East -1
3 向左 West -1
4 上车 Pickup -1或-10
5 下车 Dropoff +20或-10

SARSA的代码

首先,我们创建一个SARSA智能体类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class SARSAAgent:
def __init__(self, env, gamma=0.9, learning_rate=0.2, epsilon=.01):
'''
初始化
:param env: 环境
:param gamma: 折扣因子
:param learning_rate: 学习率
:param epsilon: epsilon贪心策略
'''
self.gamma = gamma
self.learning_rate = learning_rate
self.epsilon = epsilon
self.action_n = env.action_space.n
self.q = np.zeros((env.observation_space.n, env.action_space.n))

def decide(self, state):
'''
epsilon贪心策略
:param state: 状态
:return:
'''
if np.random.uniform() > self.epsilon:
action = self.q[state].argmax()
else:
action = np.random.randint(self.action_n)
return action

def learn(self, state, action, reward, next_state, next_action ,done):
'''
学习,也就是价值函数更新方法
:param state: 状态
:param action: 动作
:param reward: 奖励
:param next_state: 下一个状态
:param next_action: 下一个动作
:param done: 是否结束
:return:
'''
u = reward + self.gamma * self.q[next_state, next_action] * (1. - done)
td_error = u - self.q[state, action]
self.q[state, action] += self.learning_rate * td_error
  • 智能体负责决策和学习,决策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ε\varepsilon贪心策略,学习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价值函数更新。

接下来是SARSA算法,就是我们上文所讨论的SARSA的过程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def play_sarsa(env, agent, train=False, render=False):
'''
SARSA
:param env: 环境
:param agent: 智能体
:param train: 是否训练
:param render: 是否render
:return:
'''
# 轨迹回报
episode_reward = 0
# 状态
observation = env.reset()
# 动作
action = agent.decide(observation)
while True:
if render:
env.render()
next_observation, reward, done, _ = env.step(action)
episode_reward += reward
next_action = agent.decide(next_observation)
if train:
agent.learn(observation, action, reward, next_observation, next_action, done)
if done:
break
observation, action = next_observation, next_action
return episode_reward

然后,我们可以实例化智能体,并进行训练,再试一试效果。

实例化智能体,并训练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agent = SARSAAgent(env)

# 训练
episodes = 3000
episode_rewards = []
for episode in range(episodes):
episode_reward = play_sarsa(env, agent, train=True)
episode_rewards.append(episode_reward)

# 训练过程画图
plt.plot(episode_rewards)

运行结果:
训练

试一试效果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# 测试
agent.epsilon = 0. # 取消探索

episode_rewards = [play_sarsa(env, agent) for _ in range(100)]
print('平均回合奖励 = {} / {} = {}'.format(sum(episode_rewards),len(episode_rewards), np.mean(episode_rewards)))

运行结果:

1
平均回合奖励 = 817 / 100 = 8.17

Q-Learning:离线策略时序差分方法

接下来,我们讨论离线策略方法。

Q-Learning的过程

离线策略是指产生数据的策略与评估改进的策略不是同一个策略。其基本思想是,虽然已有一个原始策略,但是并不针对这个原始策略进行采样,而是基于另一个策略进行采样。这另一个策略可以是先前学习到的策略,也可以是人类的策略等一些较为成熟的策略。观察这类策略的行为和回报,并根据这些回报评估和改进原始策略,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。

这么说或许略显晦涩难懂,我们来看具体的。

很多资料会在这时候讨论"重要性采样",因为离线策略的理论基础就是重要性采样。我们在这里不讨论,在《6.策略梯度》这一章,再讨论"重要性采样",因为我认为,我们反过来,先弄明白什么是离线策略,再去讨论重要性采样,或许更容易理解。

在Q-Learning方法中,实际在与环境交互的时候,我们遵循的依旧是一个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,以保证经历足够丰富的新状态,我们把遵循的策略记作μ\mu。但是我们的目标策略是一个单纯的贪心策略,保证策略最终收敛到最佳,我们把目标策略记作π\pi

π(s)=arg maxaA(s)Q(s,a)\pi(s) = \argmax_{a\in\mathcal{A}(s)} Q(s,a)

我们的更新方法是:

Q(s,a)Q(s,a)+α(r+γmaxat+1Q(st+1,at+1)Q(s,a))Q(s,a) \leftarrow Q(s,a) + \alpha(r + \gamma \max_{a_{t+1}}Q(s_{t+1},a_{t+1}) - Q(s,a))

具体算法流程如下:

Q-Learning算法
输入
  环境
输出
  最优动作价值估计Q(s,a),sS,aA(s)Q(s,a),s \in \mathcal{S},a \in \mathcal{A}(s)
参数
  学习率α\alpha
  折扣因子γ\gamma
初始化
  动作价值估计Q(s,a)任意值,sS,aAQ(s,a) \leftarrow \text{任意值},s \in \mathcal{S},a \in \mathcal{A}。如果有终止状态,令Q(s终止,a)0,aAQ(s_{\text{终止}},a) \leftarrow 0,a \in \mathcal{A}
时序差分更新:(对每一条轨迹执行以下操作)
  初始化状态s0s_0
  对于t=0,1,2,t=0,1,2,\cdots,依此执行以下操作,直到st=s终止s_t=s_{\text{终止}}
    在状态sts_t下,根据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μ\mu,采取动作ata_t
    环境反馈执行动作ata_t所得到的回报rtr_t和状态st+1s_{t+1}
    更新Q(s,a)Q(s,a)Q(s,a)Q(s,a)+α(r+γmaxat+1Q(st+1,at+1)Q(st,at))Q(s,a) \leftarrow Q(s,a) + \alpha(r + \gamma \max_{a_{t+1}}Q(s_{t+1},a_{t+1}) - Q(s_t,a_t))

注意和SARSA的区别。
在SARSA中,要基于st+1s_{t+1},同样通过ε\varepsilon探索策略采取动作at+1a_{t+1},得到状态动作对st+1,at+1s_{t+1},a_{t+1}。然后更新更新Q(st,at)Q(s_t,a_t)

Q(st,at)Q(st,at)+α(rt+γQ(st+1,at+1)Q(st,at))Q(s_t,a_t) \leftarrow Q(s_t,a_t) + \alpha(r_t + \gamma Q(s_{t+1},a_{t+1}) - Q(s_t,a_t))

而在Q-Learning中,不需要再去采取动作at+1a_{t+1},以此得到状态动作对st+1,at+1s_{t+1},a_{t+1}。直接选最大的。

Q(s,a)Q(s,a)+α(r+γmaxat+1Q(st+1,at+1)Q(st,at))Q(s,a) \leftarrow Q(s,a) + \alpha(r + \gamma \max_{a_{t+1}}Q(s_{t+1},a_{t+1}) - Q(s_t,a_t))

Q-Learning的实现

接下来,我们来实现一个Q-Learning算法,继续以出租车调度为例。

首先,我们创建一个Q-Learning智能体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class QLearningAgent:
def __init__(self, env, gamma=0.9, learning_rate=0.1, epsilon=.01):
'''
初始化
:param env: 环境
:param gamma: 折扣因子
:param learning_rate: 学习率
:param epsilon: epsilon贪心策略
'''
self.gamma = gamma
self.learning_rate = learning_rate
self.epsilon = epsilon
self.action_n = env.action_space.n
# 动作价值
self.q = np.zeros((env.observation_space.n, env.action_space.n))

def decide(self, state):
'''
epsilon贪心策略
:param state: 状态
:return:
'''
if np.random.uniform() > self.epsilon:
action = self.q[state].argmax()
else:
action = np.random.randint(self.action_n)
return action

def learn(self, state, action, reward, next_state, done):
'''
学习,也就是更新
:param state: 状态
:param action: 动作
:param reward: 奖励
:param next_state: 下一个状态
:param done: 是否完成
:return:
'''
# 注意!max
u = reward + self.gamma * self.q[next_state].max() * (1. - done)
td_error = u - self.q[state, action]
self.q[state, action] += self.learning_rate * td_error

接下来是Q-Learning算法,就是我们上文所讨论的Q-Learning的过程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def play_qlearning(env, agent, train=False, render=False):
'''
qlearning算法
:param env: 环境
:param agent: 智能体
:param train: 是否训练
:param render: 是否render
:return:
'''
# 轨迹回报
episode_reward = 0
# 状态
observation = env.reset()
i = 0
while True:
# 确实有时候这个策略不太好,死循环
i = i+1
if i > 10000:
return 'drop'
if render:
env.render()
# 动作
action = agent.decide(observation)
next_observation, reward, done, _ = env.step(action)
episode_reward += reward
if train:
agent.learn(observation, action, reward, next_observation,done)
if done:
break
observation = next_observation
return episode_reward

然后,我们可以实例化智能体,并进行训练,再试一试效果。

实例化智能体,并训练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agent = QLearningAgent(env)

# 训练
episodes = 4000
episode_rewards = []
for episode in range(episodes):
episode_reward = play_qlearning(env, agent, train=True)
episode_rewards.append(episode_reward)

plt.plot(episode_rewards)

Q-Learning的实现-1

试一试效果。
示例代码:

1
2
3
4
5
6
7
# 测试
agent.epsilon = 0. # 取消探索

episode_rewards = [play_qlearning(env, agent) for _ in range(100)]
# 死循环的都drop
episode_rewards = [e for e in episode_rewards if e != 'drop']
print('平均回合奖励 = {} / {} = {}'.format(sum(episode_rewards),len(episode_rewards), np.mean(episode_rewards)))

运行结果:

1
平均回合奖励 = 759 / 98 = 7.744897959183674

多步时序差分法

在上文,我们有这么两张图片。
蒙特卡洛

时序差分

第一张是蒙特卡洛的,第二张是时序差分的。这两张图片很好的反映了两种方法的关键不同点。
更新当前状态的值函数的时候,基于当前状态往未来看的距离不同。
在蒙特卡洛中,这个距离是整个轨迹的长度NN。更新方法如下

V(st)V(st)+α(GtV(st))V(s_t) \leftarrow V(s_t) + \alpha(G_t - V(s_t))

GtG_t为累积回报

Gt=rt+γrt+1+γ2rt+2++γTtrTG_t = r_{t} + \gamma r_{t+1} + \gamma^2 r_{t+2} + \cdots + \gamma^{T-t} r_T

而在时序差分中,距离是11,即

Gt=Gt1=rt+γV(st+1)G_t = G_t^1 = r_{t} + \gamma V(s_{t+1})

那么,如果在(1,N)(1,N)之间呢,这个就是多步时序差分法(Multi-Step TD Targets)。

Gtm=rt+γrt+1++γm1rt+m1+γmGt+m=[i=0m1γirt+i]+Gt+m\begin{aligned} G_t^m & = r_{t} + \gamma r_{t+1} + \cdots + \gamma^{m-1} r_{t+m-1} + \gamma^m G_{t+m} \\ & = \bigg[\sum_{i=0}^{m-1} \gamma^i r_{t+i}\bigg] + G_{t+m} \end{aligned}

  • 在SARSA和Q-Learning中,γmQ(st+m,at+m)\gamma^m Q(s_{t+m},a_{t+m})不一样。
    • 在SARSA中,γmQ(st+m,at+m)=Q(st+m,at+m)\gamma^m Q(s_{t+m},a_{t+m}) = Q(s_{t+m},a_{t+m})
    • 在Q-Learning中,γmQ(st+m,at+m)=maxat+mQ(st+m,at+m)\gamma^m Q(s_{t+m},a_{t+m}) = \max_{a_{t+m}}Q(s_{t+m},a_{t+m})

多步时序差分比单步时序差分更准一些,毕竟"从上海到杭州的实际时间加上杭州到南昌的预估时间"总是比"从上海到嘉兴的实际时间加上嘉兴到南昌的预估时间"要准一些。但是呢,时序差分可每一步在线学习,不必等到回合结束,可以从不完整的序列中学习,虽然收敛性差,但是耗费的时间少。蒙特卡洛必须等到回合结束,虽然收敛性较好,但是耗费的时间多。
所以有一个话题就是,有没有折衷的办法?这个涉及到资格迹,我们不作太多的讨论。

文章作者: Kaka Wan Yifan
文章链接: https://kakawanyifan.com/10504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版权为文章作者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,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摘编或复制。

留言板